“华南虎”事件一波三折,情节起伏跌宕堪比美剧。无论是华南虎年画现身江湖,还是各个层次的当事人纷纷利用媒体引导舆论,还是政府出面辟谣,还是周老虎想进山打老虎扛到****,还是40张数码照片泄露,还是有人怀疑整个事件的操盘有幕后高人——一幕比一幕更精彩。
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早已看出这是一出闹剧,一出给全国同胞、全体网民、全世界人民看的闹剧。但是,我们依然乐此不疲的充当着观众:周老虎一登场,“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填满了……”
拍掌叫好的人群中,不只是凑热闹的看客,有无数人凭借一点点蛛丝马迹在寻找真相,却始终不能将终极的答案打开。然而,毕竟还是有能够揭开谜底的人,但是“他”缺席了,任凭周老虎传言肆虐,像自由女神像脚下刻着的“到此一游”一样蚕食着我们国家的形象,在全世界面前。谁都可以充当看客,理由可以是没有接近真相的途径;而“他”却不能混迹于人群之中,任由周老虎跑来跑去。“他”是谁,为什么不出手?或者为什么出手速度如此之慢?

1、一顿好色的晚饭。妻说晚饭太简单了,别放博客了,否则会有人说我不会做饭。我说菜品的色彩搭配很好看,何况色香味之香味只有自己知道确实还不错。工作忙碌的时候,难得回家做饭吃饭,还在最近修改书稿的工作一人在家也能完成,可以不必加班。吃多了饭馆菜肴的油腻,家中饭菜哪怕再简单也会感觉最可口。这是家的意义。父亲打电话说买了一个名叫喜来健的理疗床,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不只毁誉参半,毁者更多——互联网舆论引导已经成为商家的一门必修课了,想要慧眼看清这世界还真是有点难。
2、一只舆论的老虎。无非都是为了混碗饭吃,无非都是引导舆论,关于华南虎事件的沸沸扬扬在2007岁末成为新闻热点。各方立场人物轮番上阵:有农民周正龙,有中科院专家傅德志,有陕西省林业厅信息宣传中心主任
关克(他已经懂得利用博客来作为发挥个人媒体价值的舆论工具,
关克的新浪博客),有评论人方舟子——无论是谁,各有各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但真相只有一个。但到目前为止,并无真相水落石出。关于华南虎事件,我的第一印象是倾向认为中科院专家以科学的名义所做出的判断,万千网民也是如此;看了关克的文章,似乎又开始相信作为弱势的周正龙是被冤枉的。一个读者立场的转变,可见舆论媒体的力量之大——好在这个事件或许是可以有结论的,面对真相我们可以反省舆论是如何做了自己。而如果是一件没有确切结论的事情,是否掌握舆论工具的强势一方将可以改变真相而大众并不知情?
福建梅花山“中国虎园”,两只成年华南虎在休息(2007年7月15日摄新华网)。
如果周正龙的照片拍成这个角度,也许就没人质疑了吧?
金山星期二:雷军向侯迅赠送纪念品
1、自我介绍。邀请嘉宾来演讲总需要先自报家门,关于“金山星期二”这个活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介绍。百度一下,得到的结果也都是与之有关的只言片语,不成系统。于是,抽空写个金山星期二的介绍,一来方便别人了解,二来测试一下百度搜索结果。
2、金山星期二:
活动背景:
善于学习、乐于分享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企业文化。“金山的强大在于学习能力,这是我们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原因。我们的营销队伍要想成为业内最强大的队伍,首先需要建立学习的文化和不断进取的文化。”这是雷军对这个活动的寄语。
活动安排:
金山星期二因强化学习文化而设,已成为金山市场营销体系内部培训学习的一个每周例行活动:每周二下午5点至7点,柏彦大厦21层永遇乐会议室,仅限内部市场人士参加,听众在20人左右。
活动可分两部分:一是邀请业内名家来演讲,围绕市场及公关;二是内部讨论,围绕产品营销与品牌建设。截至2007年11月9日,已经举办37期。
曾到金山星期二演讲的嘉宾有原265蔡文胜、IT时代周刊曹健、原华旗侯迅、Techweb祝志军、黑石KTV王川、原商务通孙陶然、Zcom汪东风、胡高峰、创世奇迹洪岩、华为王盛、比邻网毕胜、IT专家网郭开森、ZDnet炳叔等等。
相关博客:

北大三角地的海报
97年我到北大的时候,昔日崔健首度在校园嘶喊《一无所有》的大讲堂刚刚推到,只有一片瓦砾废墟还有推土机的轰鸣。从前辈们的回忆中才知道大讲堂原为大饭堂,门口树林里有很多柿子树,还有很多排摊卖书的学生——这种记忆在后来者心中是一种类似对80年代燕园理想主义生活和北大南门小酒馆的回溯性想望,充满无数的羡慕。
好在我到北京的那一年北大三角地还在,那个交叉路口的小小三角形并没给我留下多少印象,后来还是在前辈的指点下开始注意这三岔口的海报和广告。此后,每每经过这里我都会驻足,看各种活动海报,大一那一年我几乎每场演讲或报告都必听,有人说在北大学到的知识有三分之二是来自演讲和报告的。因此当读研究生时我们搬到三四公里外的万柳,对于那些刚考入北大的同学来讲,我会觉得是一种非常大的遗憾——如果这是听老师讲课而不感受燕园的氛围特别的学术演讲的氛围,那么在任何一些一所大学或许并无多少差别。
后来我和朋友做了电子商务协会,凭借注册协会免费发放比尔·盖茨到清华演讲的200张门票,我们的协会招收了200多人。后来还帮一个旅游网站做过一次活动,再后来因无暇做更多活动就渐渐懈怠而不复存在了。而三角地还是昔日的三角地,每年学生入学的9月,这里如集市一样繁华,所谓“百团大战”的各种学生团体都来这里招新,那是一种年轻无敌的理想汇聚地,看到那场景你会觉得这才是大学,这才是燕园。
回到三角地的海报栏。因三角地是从宿舍到教学楼的几乎必经之路,因而在这里张贴海报的作用重大。在学生利用这里做活动推广的时候,自然也给了广告以可乘之机。特别是考研、租房的信息,曾覆盖了海报栏的大部,也就出现了管理方在报道中所说的拆除海报栏的初衷。至于在规划的电子屏,自然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然而,手写海报的魅力远远大于比特在等离子屏幕上的粉墨登场——就像燕园之所以美丽是因为那些古老的建筑而非后盖的教学大楼。当管理不当(商业广告通过保卫部缴纳一定的费用并拿到不干胶标签之后是可以合法张贴的)的后果转嫁给三角地这个信息集散地的时候,学生们一定会失落到无以复加,更何况这种改变并未获得学生们的事先同意。
数年前,农园餐厅推倒重建,校方民主征集名字。在诸多商业化名字的选择中,学生们在bbs上呼吁一定要保留住“农园”这个朴实的名字,结果自然是农园高票胜出。而后来学三改建之后竟然选择了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康博思”,即Campus的音译——或许这也可看作是与时俱进了吧,就像电子屏取代三角地的海报。
三角地还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就像海报离去时的伤感,我不知道当电子屏在若干年之后也要离开的时候是否也会有人怀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就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
205年下半年,我曾用密集的图片记录过燕园和三角地,算是重现历史现场的载体吧(文章分类-燕园记忆)。
1、1988年,求伯君在深圳蔡屋围酒店501写程序,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倒下就睡,深居简出。14个月后,WPS横空出世缔造金山早期辉煌,求成为中国程序员第一人。
2、1989年,史玉柱在深圳大学的机房里写代码,唯有20箱方便面相伴。150天之后,家中妻子离他而去,汉卡产品M-6401桌面文字系统推出,史玉柱赚到了第一桶金。
3、前辈成就已如高山仰止不可追,封闭静坐一周与数百个日夜亦不可同日而语,炸酱面之外还有馄饨。无论多么羡慕前人的成功,只有真正设身处地片段体会之后才更了解前辈之伟大所在,就像重走长征路之后才能体会红军之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