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与腾讯之间的混战加入了某公关公司和donews之后,更加热闹好看。互联网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一场混战,看客和起哄的人更多——王菲生孩子是娱乐大众的,淘宝与腾讯的战斗是娱乐IT圈的,过程比结果更有趣,让混战来得更乱一些吧。
xuxiaohui.blog.techweb.com.cn
淘宝与腾讯之间的混战加入了某公关公司和donews之后,更加热闹好看。互联网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一场混战,看客和起哄的人更多——王菲生孩子是娱乐大众的,淘宝与腾讯的战斗是娱乐IT圈的,过程比结果更有趣,让混战来得更乱一些吧。
4、古人言,无欲则刚;今人说,有欲才刚。没有出国的欲望,哪来每日苦读“红宝书”的毅力?没有考研的欲望,怎有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刻苦?古人无欲,为了精神;今人有欲,为了物质。
5、统一和分裂从来都是对立的。统一带来经济的发展,分裂带来学术的繁荣。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割据时代,也是学术最为活跃的时期,如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二十世纪初期。
6、“无破坏便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鲁迅《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森林破坏了,却不见有恢复起来;河流污染了,也没有重新清澈。先生在80年前,已经预见到今日的情形。
7、萧乾,一个多情的文人。抛弃别人,也被别人抛弃,晚年才懂得安稳的幸福,而时光已流逝很远。
8、谣言,有时候更能揭示在虚假的冠冕堂皇之后的事情的真相,互联网出现以后,更加促进了谣言的传播,人们也开始了解更多的真相。
9、很多人不怕失望,再多的挫折也没有将自己打败;很多人害怕希望,一个虚无飘渺、不切实际的希望,却足以使一个人苦苦经营的全部信心土崩瓦解。
10、沈从文《贵生》里的小姑娘,最终没有成为淳朴的贵生的妻,做了权势大的五爷的妾。贵生的无名火,化作两把火,烧了林子和房子。被迫的结合,充满泪光、苦涩和怨恨、愤怒。如今的某些虚荣女子,无须为权势者抢夺,就早已为了七百万的别墅和红色法拉利主动投怀送抱,尽妻妾之责。主动的结合,充斥肉欲、迷惘和空虚、失落……
11、阅读《1998中国新诗年鉴》,突发奇想,随机抽出几行诗句,组成一首诗,岂不比朦胧诗更“朦胧”?
P128页-11行 就在黎明到来的时候
88-5 我小心翼翼
66-7 正在伏案写作
202-22 从阳台上飘落的蓝手帕
380-29 你已飘散着满头白发
296-21 相拥入怀
250-10 面对面
125-8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18-18 继续吧——
22-20 与汗水做爱,与泪水调情
20-01 大方的姑娘给我我一把花生和瓜子
299-12 持久地荡漾在童年的床上
303-13 然后,再陪你慢慢地疼
101-10 做爱
180-7 没有任何景象能像眼前一样
160-6 赤裸裸的液体从高处跌落
288-8 像是一只飞鸟的力量传播开来
126-3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2、自从北大的嘘声渐渐消失之后,什么人都敢来北大做讲座了。
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
从黎明到黄昏/阳光充足/胜过一切过去的诗/幸福找到我/幸福说: “瞧 这个诗人/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
在劈开了我的秋天/在劈开了我的骨头的秋天/我爱你, 花楸树
不知怎的,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起海子的这首小诗。于是,现在想写点什么的时候,我随手先敲下了这首诗。我觉得只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在艰难的跋涉中记录心情,而这跋涉,正是为了一日的和一生的幸福。
海子,也是《迷失在阅读中——北大考研日记》的作者许晓辉很喜欢的一位诗人。
感谢博客,让我有机会进入了一个丰富的文字世界,而文字,是心灵最好的折射。没有博客,我可能不会关注这本书,更不会有机会了解到这个即将从北大硕士毕业、可能比我小两三岁的很有才气的男生。毕竟,考研于我已是挺遥远的记忆,即使有痛也已淡忘。
很简单的关注。开始是因了燕园曾是我梦想的地方(哦,去年,我曾经在导师的带领下在未名湖畔徜徉,默念“未名湖是个海洋”,然后去寻找一座座雕塑一块块墓碑……),后来,更吸引我的是他随性文字中的思考,对社会、对IT业、对生活……在通过新浪首页读了很长时间后,我把许晓辉链接进来,排在了两位我尊敬的北大老师的后面。直觉告诉我,这厮有朝一日会成为个挺牛的人物,呵呵!
还是说说这本书吧。我于毕业论文答辩前的某一日放松心情中看到了这本书,豪不犹豫买了下来,尽管之前我已经通过网络读过部分文字。我还是喜欢靠在床头读一本好书,仿佛那才是真正的读书。
晓辉把这本书称为“考研人的心灵鸡汤与强心剂;非考研人的思想历练与启示录;跨学历跨专业考研模型全景扫描。”。我不关心如何跨学历跨专业备考,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对考研人来说确实是很好的心灵鸡汤和很不错的强心剂,他真实记录的考研过程、思考与总结出的丰富经验很值得借鉴。但最打动我的,却是这充满挣扎的旅途中作者的顽强追逐与真切感悟。考研即人生,没错!
没有脆弱吗?不!瞧这段,“我企图对这个世界笑一笑,镜子中的自己看上去却有些凄凉,我企图让自己坚强,而外表背后的脆弱谁都可以看得见。我不再喜欢在这个风景秀丽的校园里走动,因为当我看到那一个个纯真、沧桑、好奇、凝滞、懵懂、狡猾、快乐、无聊、陌生、熟悉、新鲜、颓败、忙碌、悠闲的身影,我会无法掩饰住自己的悲伤寂寞。”。挣扎贯穿着整个考研历程。他说他用伪装的坚强和乐观感染生活,也感染自己破败的心情。海子说“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我在书中读到了晓辉在整个备考过程中偶尔出现的这样的怀疑、恐慌和无助。但是,他又在背诵着戈麦的那首明亮的诗歌“有朝一日,我会赢得整个世界/有朝一日,我将挽回我的损失/有朝一日,我将不停地将过去摔打……”,他会在“在某个无风的下午,与未名湖对话”,会认为十月里“不必在风沙里走,就是一种幸福”……抒情的,却不是矫情的。
整本书在理性记录备考过程和感性记录考研心情中不断对文学的、教育的、社会的、人性的、爱情的等等理性的思索,而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燕园札记”和“忽然想到”系列散文随笔。在“燕园札记”中,晓辉用忧伤却理性的文字讲述几个北大诗人的离去,饶有兴趣谈起被异化的暧昧的词语,精彩评说信息时代的“爱情=零距离”,诠释象牙塔中的散步,由《实话实说》想到的媒体的娱乐圈的种种,对李扬教授和两个北大人许知远、迟宇宙的印象和评述、《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读后感……这是我最喜欢的系列文章,无一不闪烁着作者思考的智慧的光芒。“忽然想到”系列从身边的简单事物或者论坛上的某个贴子而想到喧哗的商业时代无文化,想到自己收获的秋天,于乏味的新年里回忆曾经的温暖,于罗大佑《告别的年代》里想到“告别一种心境和一段已经逝去的岁月”……随心的“忽然想到”,却又这么让人耐人寻味。他在单调枯燥的备考生活中让思绪飞翔在想象中,保持着对往事纯真的回忆和对未来热切的向往……
当一切尘埃落定,有泪可落是幸福。庆幸“当苦难并不是作为使人生臻于成熟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本体而存在的时候”,晓辉没有“在这种生之沉重的压迫下丧失掉抗争的力量。”。而这,和这世上无尽的苦难相比,又能算上怎样的苦难呢?我相信,他收获的远不止那纸录取通知书。
无奈我没有多好的文笔,有许多感触无法付诸笔端,仅是随心记录而已。但很想说,晓辉,你这流淌自心底真挚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另外,想告诉你,你写“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全部遇难”这篇日记的时候,我和实验室的老师、师弟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进行野外考察。北大崔之久教授也在冰川站。曾在登山中直面同伴死亡并且留下残疾的他知道这个消息后良久注视着巍峨群山说不出话……不久前,遇难者中的一个去专门拜访他咨询相关事宜……
北大山鹰社肯定还在吧。精神不会死。
而不断努力着的人生才有意义。咱们的路,都还很长。付出也罢,收获也罢,苦痛也罢,快乐也罢,过去了,又在开始。
最后,送给晓辉和看这篇文字的朋友们我特别喜欢的一段泰戈尔的小诗:
心儿呀 不要沮丧 天将破晓 黎明即将来到。
诺言的种子 深深所扎根土中 终将发芽 破土而出。
睡眠 像花蕾 就要向着光明敞开胸怀 沉默终将发出声响。
负重将得到报偿 苦难将照亮你的路程 这一天即将到来。
那窗口的一束光!
文/水格
《迷失在阅读中——北大考研日记》是这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看到的最好玩的一本书。像是一个郁郁葱葱的窗口,为我们敞开了另外一个空间的所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太多人局限在自身的生活里无法自拔想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那些脱离地面的想象性文字与当下生活根本没有对比性,所以,当这样一部贴着地面行走的文字以青春的、鲜活的却又是严肃而庄重的姿态出现在我面前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因为它给每一个翻开这本书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参照。
看惯了太多的虚构的小说、云里雾里的散文以及不知所云的论文之后,能看到这样认真洁净的文字是为对杂乱的当下的一次梳理:不乏思想的火花时时迸发,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细节化描述以及清澈的感悟都是很好的参照。所以我说,读这些文字,对从大学走过的人来说,是一次温暖和舒缓的回忆;对正在读书或者准备考研的学子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指导书,与同龄人一起记录的青春的点滴、感动还有奋斗。
和许多在北大读书的青年学子比较,这本书的作者许晓辉的经历不能说是多么与众不同,但却有其自己的曲折和故事:比如说,从北方小城初到北大的新奇和茫然;迷失中受到挑战的青春的尊严以及特立独行后的沉默;从计算机到中文的跨专业的理想的确立以及为了理想一个人所承受的孤独和坚持……
这是一本私人成长的记录史。
表面上记录的是一个北大学子三年的考研历程。
许晓辉的考研经历——无论是实用角度还是心理角度——都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正像作者自己所说:“我希望有实用的信息和心理上的共鸣提供给走在考研路上的朋友,更期待渗透考研心情的文字能让读者体会一个群体的精神状态。”
仅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是多么可贵。在当下的中国,“考研”已成为约170万年轻人的选择。这显然不是一个小的数字。而又有谁关注过这样一个群体的心理和奋斗的历史呢?这样一本书的出现,它打破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对一个站在考研大军之外的旁关者对这个群体的认知和了解,它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以个体的角度切入,充满了底层的真实充满了细节的描述——估计是很难在所谓的权威以及其他的统计数字中感知如此活生生的青春的气息与声音;而对考研人来说,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在你犹豫的时候,在你失败的时候,在你觉得无望的时候…… 读这些文字,你会获得交流的欣慰,甚至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而我更关注的是:贯穿在考研日记之后的作者的心绪。因为这些文字是一个人气质和思想的体现。我所认识的许晓辉,是一个热心、阳光而且充满责任感的青年人,像是邻家的大哥哥,笑容里都是阳光。
读这些文字,更容易走进一个人的内心。
对知识的渴望,认真和专注;对生活的热爱、仁慈和感恩;
他喜欢诗。
喜欢诗的人,都有一颗明亮、温暖而且单纯的心。
在书中,他不只一次提到了海子。而就在去年我们有机会见面之前,我在学校里刚刚给学生讲完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他的书中看到他对诗人的理解、对诗歌的诠释,对我个人来说尤其兴奋。如果单单从这首诗歌来探究诗人海子的最后走向的话,我觉得这首诗歌里有交叉的经纬,一条是世俗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另外一条是精神理想——“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在这两者之中做着艰难的抉择,在诗歌的最后,海子选择了向死而生。他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其实他的选择已经出现了。正像许晓辉所说,海子并不厌倦世俗生活,甚至想好好的享受着这美好的幸福生活,但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显然理想更诱人。许晓辉在书中简练地说,“如果非要找一个放弃肉体生命的理想,我想海子认定还有一个超验的世界存在。怀着对耶酥的虔诚,他朗诵着《圣经》期待着神的驾临和天国的出现。”读到这里我深深被感染了。
2002年3月26日,参加海子诗歌朗诵会的许晓辉。
几乎是全书中最让我动容的一笔。
将乌烟瘴气的酒吧抛在身后,将那些教授、博士、学者等人抛在身后,将在烟雾缭绕中相互交换着名片和恭维话的商人、歌手和诗人们抛在身后,独自一人走在夜晚北京的马路上,我觉得那一刻,写这些文字的年轻人,第一次那么近的接近了海子。
他就在天空里。
而这一些,告诉我们许晓辉是一个多么敏感、细腻和值得期待的纯洁的人。
他的文字一样。
所以我向大家推荐这本《迷失在阅读中——北大考研日记》这本书。
2006.3.14
(水格,80后作家。北大中文论坛小说版斑竹,现为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